您好,河南交院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歡迎您!

檢測計量校準
您的當前位置: 首 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新聞分類

業務領域

聯系我們

公司:河南交院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電話:0371-60868177

          0371-60868165

郵箱:hnjyjtgs@163.com

網址:http://www.gothichack.com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象湖行政區 


加快交通強省建設,河南重磅發文!

發布日期:2022-07-25 作者:來源:河南日報 點擊: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河南省加快交通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河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35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河南省加快交通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全文如下。

為加快推進交通強省建設,建成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推動我省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根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交通強國建設部署要求,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錨定“兩個確?!?,緊扣“十大戰略”,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奮力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國內領先的交通強省,當好建設現代化河南開路先鋒。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建成,“米+井+人”綜合運輸通道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實現縣縣通雙高速、鄉鎮通二級路、村村通4.5米寬硬化路、高鐵出行市市全覆蓋、民航服務市市全覆蓋、綜合樞紐場站市市全覆蓋,實現交通體系、物流樞紐與區域、城市、產業融合發展,初步建成樞紐經濟先行區和交通強國示范區。

到2035年,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全面形成,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便捷化程度全國領先。建成高品質出行交通圈,實現鄭州都市圈1小時通勤、中原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建成高效率快貨物流圈,實現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率先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全面提高,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國內領先的交通強省全面建成。

到本世紀中葉,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交通強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整體水平全國領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樞紐經濟先行區和世界先進水平的交通強國示范區,全面服務和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建設。

二、重點任務

(一)建設創新引領、泛在先進的智慧交通體系

1.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交通企業,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創新聯合體。利用籌建河南交通大學契機,借力省科學院創新平臺,形成多層次科技創新合作體系。高標準建設公路養護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布局新的行業研發中心,再創建1—2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打造交通科技創新高地。加強關鍵領域技術研發,加快樞紐經濟、交通新基建、綠色交通等領域科技攻關,形成一批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

2.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深化北斗、移動終端、5G等技術綜合應用,建設一批國內領先的交通新基建工程,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建設天地一體交通控制網,加快推動無人駕駛、無人工地等發展,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打造一批國家級智能倉儲物流示范基地。

3.全面提升數治能力。深入實施“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建強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強網絡安全保障,打造全省交通運輸“數據大腦”。打造數字化交通出行助手,提高電子客票使用率,加快“互聯網+”高效物流發展,推進電子運單跨方式、跨區域共享互認。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數據資源“一網共享”、行業治理“一網通管”。

(二)建設立體互聯、銜接順暢的基礎設施體系

1.建設便捷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京津冀—粵港澳主軸、大陸橋走廊、二湛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河南段建設,打造“米+井+人”綜合運輸通道。構建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實施鐵路拓展成網工程,建成“五縱五橫”現代化高速鐵路網、“六縱六橫”普速鐵路網,加強地方鐵路安全管理,高效推進道口平交改立交。實施機場強樞增支工程,加快推進全省機場統籌管理,打造“1+3+N”現代化機場群和“干支通、全網聯”航空運輸服務網絡。實施公路加密提質工程,建成“十六縱十六橫六聯”高速公路網和廣覆蓋、深通達的普通公路網,加快實施“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水運通江達海工程,建成“一縱三橫九支”航道。到2035年,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達到34萬公里。

2.建設融合高效的鄭州都市圈交通網。建成“米+半環+一網”多層次軌道交通網,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構筑高品質城際高快路網,建成“三環十縱十橫六聯”高速公路網,打造京港澳、連霍高速公路“一軸兩翼”復合通道,加快城際快速通道建設,推動普通干線公路城市過境段繁忙路段擴容改建或立交改造,打造都市圈多路徑、大容量、多層次、快速化合交通走廊。

3.建設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優先利用高鐵承擔城際客流,穩妥有序發展城際鐵路,構建“四縱四橫”城際鐵路網。打造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結構合理的城市道路網,建設立體化、智能化停車設施,發展安全、連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加強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構建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加快提升城際綜合交通現代化水平,形成以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骨干、以快速通道為基礎、高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多層次快速交通網絡。

4.建設優勢突出的綜合交通樞紐。實施樞紐能級鞏固提升行動,構建“1+3+4+N”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體系。推進綜合客貨運樞紐建設,完善樞紐集疏運體系,打造交通綜合體。優化寄遞樞紐布局,支持郵政快遞物流園區建設,提升交通樞紐寄遞配套能力。統籌規劃建設樞紐經濟區,著力培育壯大航空經濟、引育聚集高鐵經濟、提質增效陸港經濟、做大做強臨港經濟。

(三)建設便捷舒適、經濟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

1.提升客運服務能力品質。積極發展以高鐵、航空為主體的大容量、高效率、多樣化跨區域出行服務,大力發展以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為重點的通勤化都市圈出行服務,推進道路客運分段式接駁運輸和城際班線公交化改造。加快公交高質量發展,提升智能化水平,持續推進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推動城市公交線路向周邊延伸,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加快構建以道路客運班線、鎮村公交為載體的均等化城鄉出行服務體系。

2.推動貨運物流轉型升級。實施物流提質發展行動,暢通12條骨干物流通道,實施物流企業培優工程,培育一批全國領軍型、特色標桿型、新興成長型物流“豫軍”,引進國內外大型物流集成商,創建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新實施一批國家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開展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培育工程,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依托“內陸型多式聯運”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深入推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加快實現“一單制”。深入實施快遞“進廠進村出?!惫こ?,大力推進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打造郵政業高質量服務民生體系和高效能國際寄遞體系。

3.加快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著力構建“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發展模式,推廣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強網約車、網絡貨運等新業態監管,打造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運輸服務。深化交通運輸與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構建“快進慢游深體驗”全域旅游交通網絡,按照專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環境友好型要求,打造黃河、大別山、太行山、伏牛山一號旅游公路,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旅游航道、旅游碼頭等。推動交通運輸與制造業、現代農業、商貿流通業等融合。

(四)建設節約集約、低碳環保的綠色交通體系

1.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推進綜合運輸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線路共廊建設,推動廢舊路面材料、鋼材、建筑垃圾等循環利用,推廣鋼結構、裝配式橋梁應用,促進郵件快件包裝綠色化、減量化發展和可循環利用。

2.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加快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動鐵路專用線“進企入園”和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推進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船舶和節能裝備。構建綠色出行體系,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共享交通出行比例。打造一批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示范工程。

3.強化交通環境保護修復。推動生態治理和生態廊道建設提質,在黃河流域等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加強生態環保設計,實施交通廊道綠化工程。

(五)建設安全可靠、反應快速的平安交通體系

1.健全交通安全防控體系。持續推進公路安全提升工程、災害防治工程、危橋(隧)改造工程建設,提升交通網絡系統韌性和安全性。提升基礎設施使用壽命和抗災能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綜合客運樞紐等防汛抗災等級和標準,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推進基礎設施預防性、專業化養護,加強運行監測檢測。完善重要設施沿線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氣象業務系統,將交通氣象服務信息融入交通安全防控體系。

2.完善交通安全生產體系。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控制體系、誠信體系。深入實施“貨車超限超載治理”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強化“兩客一?!钡戎攸c領域安全管控,持續推動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治理。建設交通設施設備安全運行狀態監測與智能預警系統,增強科技興安能力。

3.構建交通應急救援體系。建立健全綜合交通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完善航空應急救援網絡,加強應急救援專業裝備、設施、隊伍建設,拓展河南國家區域性公路應急救援中心功能。提高重大疫情、網絡攻擊、恐怖襲擊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應對能力。

(六)建設先進適用、完備可控的交通裝備體系

1.加強新型載運工具和裝備研發。支持中鐵裝備、鄭飛集團、宇通客車、中信重工等省內龍頭企業加強新型載運工具和特種裝備研制,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重點企業集聚,培育具有國內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形成萬億級交通裝備產業集群。

2.推進裝備技術升級。推廣智能化、輕量化、環保型交通裝備及成套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智能道路、智能航運、自動化碼頭、數字管網、智能倉儲和分揀系統等新型裝備設施。推動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等載運工具和設施的場景化應用。推廣應用交通裝備的智能檢測監測和運維技術。

(七)建設廣泛參與、互利共贏的開放合作體系

1.暢通國際開放立體通道。拓展空中絲綢之路輻射范圍,深化鄭州—盧森堡“雙樞紐”合作,持續拓展“雙樞紐”合作模式。拓展陸上絲綢之路服務,建設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加快東向、南向鐵海聯運通道建設。升級網上絲綢之路,打造國際性跨境電商與多元化貿易中心。

2.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以鄭州航空港區核心區域申建河南自貿試驗區拓展區,推進自貿試驗區開展首創性、集成性、差異化改革。推動洛陽航空口岸擴大開放,積極爭取南陽、信陽機場臨時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陸港,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高質量發展,加強全省開放平臺間業務合作和通關一體化。

3.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省內交通企業“走出去”,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與國際組織對接,積極參與標準制定,提升河南國際交通影響力。

(八)建設文明法治、規范有序的行業治理體系

1.完善行業體制機制。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機制,健全跨方式、跨區域、跨部門綜合交通運輸協調機制。深化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內河水運建管養一體化改革。進一步厘清省以下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2.健全交通市場體系。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深入建設信用交通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監管長效工作機制,完善“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推進“互聯網+監管”。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推廣“APP+移動執法+不見面處理”模式,實現監管力度和服務溫度雙提升。

3.培育交通文明。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深入挖掘大運河(河南段)等交通文化遺產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積極培樹行業先進典型,講好交通故事,樹好交通形象。開展文明交通綠色出行宣傳教育,培育新型交通文化業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省交通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推動交通強省建設工作,研究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等相關部門要落實部門職責,加強溝通協作,協同推動交通強省建設。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制定具體落實舉措,做好實施意見貫徹落實工作。

(二)加強用地保障。優先將重點交通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重點項目建設清單,預留土地、生態環境等國土空間資源。同時納入河南省重點建設項目名單,對省級以上重點交通項目用地計劃指標做到應保必保、能保必保。

(三)加強資金保障。完善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多元籌資、風險可控的交通運輸資金保障和運行管理機制,鼓勵將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用于符合條件的交通項目。做大做強投資主體,發揮平臺企業融資功能,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探索“交通項目+土地開發”“存量資產證券化”等新型市場化融資模式。

(四)加強人才培養。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支持鄭州大學、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交通運輸學科建設,積極引入國際領先、國內頂尖專家組建行業高端智庫,培養具備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五)加強監督考核。強化交通強省建設情況動態監測,加強對本實施意見明確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落實情況的跟蹤、監督和考核。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要把交通運輸主要指標及任務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與評價體系,并適度提高權重,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河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1—2035年)》全文如下。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推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交通運輸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以鄭州機場、鄭歐班列、鐵海聯運班列為代表的絲綢之路建設成效顯著,有力支撐河南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米+井”綜合運輸通道基本形成,有力引領支撐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奮勇爭先;米字形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共筑多層次城際交通網,有力發揮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里程達27.8萬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干,普速鐵路、普通公路為基礎,水運、民航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安全智慧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交通運輸發展有力支撐和服務了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及“一帶一路”、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打下堅實基礎。

立足更高站位,河南交通運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高質量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距交通強省建設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輻射全球的國際運輸能力有待強化。向東融入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度不足,空中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聯動全球的廣度和能級仍需進一步提升。二是重大戰略區域鏈接有待加強。既有綜合運輸通道內的設施功能配置與容量不足,難以滿足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區域日益增長的聯系需求。三是綜合交通網絡布局和結構仍需完善。全省綜合交通網絡覆蓋均衡性不足,豫西、豫南等地區出行便捷性相對較差,城際鐵路、水路運輸等短板依然存在。四是綜合交通統籌融合亟待加強。綜合客運樞紐數量不足且一體化水平有待提升,旅客聯程運輸水平有待提高,鐵水聯運發展存在短板,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尚需深化。五是綜合交通運輸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水平不足。安全、智慧、綠色交通發展理念需進一步深化,現代物流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形勢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沖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深刻調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親臨河南視察,賦予河南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把黃河建設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等重大使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多項戰略機遇疊加效應逐步顯現,“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建設快速推進,助推河南全面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錨定“兩個確?!?、全面實施“十大戰略”,開啟了建設現代化河南新征程。

國內國際新形勢對河南加快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須圍繞當好建設現代化河南開路先鋒使命定位,發揮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擴大循環規模、提高循環效率、增強循環動能、降低循環成本、保障循環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撐。更加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提升海陸空立體統籌、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網絡,構筑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更加突出區域互聯互通,加快推動中原融入全國綜合交通骨架網絡,充分發揮國內大循環重要支點作用;更加突出協調共享發展,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和協調發展,滿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突出統籌融合發展,推動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提升交通系統整體效率和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建設更加安全、綠色、智慧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主動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等發展要求。堅持以加快交通強省建設為統領,為全面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作出中原示范、貢獻河南力量。

(三)運輸需求。旅客出行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強。預計2035年全省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車出行量)約為41.1億人次,年均增速約為3.3%。鐵路、民航、小汽車出行占比不斷提升。國際旅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中原城市群內城際出行和鄭州都市圈同城化出行需求體量大、類型多,跨黃河交通聯系需求不斷攀升。

貨物運輸需求穩中有升,高價值、小批量、時效強的貨物運輸需求大幅增加。預計2035年全省貨運量約為34.2億噸,年均增速約為2.65%。全省運輸結構調整持續深入,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持續向鐵路、水運等綠色運輸方式轉移,航空貨運量與郵政快遞業務量保持較高增速。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和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貨運需求快速增長,鄭州都市圈貨運需求更加活躍。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錨定“兩個確?!?,緊扣全面實施“十大戰略”,構建開放互聯、便捷順暢、集約高效、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率先基本實現全省綜合交通體系現代化,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國內領先的交通強省,當好建設現代化河南開路先鋒。

(二)基本原則

——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緊密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落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要求,促進交通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立更加公平、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立足省情,戰略引領。統籌考慮河南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產業布局、人口和資源分布、國土開發及地區差異,探索河南特色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模式和路徑。堅持交通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發展,引導河南新一輪城鎮體系規劃和產業合理布局。

——綜合發展,統籌融合。統籌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交通運輸方式發展,突出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重點打造“零換乘”綜合客運樞紐和“無縫銜接”綜合貨運樞紐,提升交通運輸體系整體性和系統性,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強交通運輸與相關資源要素整合集約利用,推動跨方式、跨領域、跨區域、跨產業融合發展。

——智慧綠色,安全可靠。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提升交通運輸智慧發展水平。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堅持綠色生產、綠色技術、綠色生活、綠色制度一體推進,構建生態化交通網絡,促進交通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裝備和預防管理安全水平,加強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三)發展目標。到2035年,建成開放互聯、便捷順暢、集約高效、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大通道和大樞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絲綢之路網輻射全球,九州通豫網聯動全國,中原暢行網覆蓋全省,建成高品質出行交通圈,實現鄭州都市圈1小時通勤、中原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建成高效率快貨物流圈,實現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交通基礎設施質量、運輸服務、智慧綠色、行業治理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優質高效、人民滿意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力引領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現代化河南建設。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擁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交通運輸服務更加高效、優質、均等和人性化,交通行業發展更加智能、綠色、安全和可靠,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高質量支撐河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

三、優化全省綜合立體交通布局

(一)構建功能完善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以統籌融合為導向,著力補短板、重銜接、優網絡、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資源優化利用和增量供給質量提升。著力提升鐵路發展水平,完善公路骨架網布局,民航、水運等其他交通方式并重發展,建成以鐵路為主干,公路為基礎,民航、水運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到2035年,河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含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內河航道)總規模約為34萬公里,其中鐵路1萬公里左右、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線公路4.43萬公里左右、農村公路28萬公里左右、內河航道3200公里左右;內河港口達到10個,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0個以上,通用機場達到45個左右,區域性及以上郵政快遞樞紐達到7個。

(二)建設開放互通的綜合運輸通道。以構建“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對外開放大通道為重點,積極參與京津冀—粵港澳主軸、大陸橋走廊、二湛通道等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河南段建設,不斷提升省域綜合立體交通骨架網絡化水平,構建“米+井+人”綜合運輸通道格局。

全面增強“米”字形通道。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及山東半島、關中平原、山西中部城市群之間的聯系,建設新亞歐大陸橋、京港澳、濟(南)鄭(州)渝(重慶)、太(原)鄭(州)合(肥)等立體化、快速化的綜合運輸主通道,充分發揮河南國內大循環重要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作用。

持續完善“井”字形通道。促進河南形成更加均衡、廣泛的開放發展格局,建設大廣、二廣、晉豫魯、滬陜等多方式、便捷化的綜合運輸側通道,優化完善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網絡化主骨架結構。

加快構建“人”字形通道。強化河南海陸雙向開放能力,建設寧洛和北沿黃綜合運輸通道,增強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和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交通服務功能和能級,全面推動河南深度融入海上、陸上絲綢之路。

(三)建設引領協調的綜合交通樞紐。圍繞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全球、全國及區域服務能力,促進形成全省更加協調的多中心格局,構建“1+3+4+N”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體系。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著力提升鄭州全球影響力和全國輻射力,加快推進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和出海港“四港聯動”體系建設,全面構建海陸空、立體式絲綢之路,進一步增強鄭州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全球坐標、全國支點地位。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鞏固提升洛陽、商丘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推動洛陽與鄭州、西安共建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樞紐集群,打造以商丘為核心的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橋頭堡。建設南陽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提升副中心城市能級,深化與信陽、駐馬店協作互動,引領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協同發展。

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完善安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強化信陽大別山革命老區交通樞紐地位,提升漯河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功能,打造周口臨港型多式聯運樞紐,為建設更加廣泛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體系做好儲備。

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建設開封、平頂山、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三門峽、駐馬店、濟源等10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支持其他有條件的城市合理規劃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優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5.jpg

四、構建輻射全球的絲綢之路網

瞄準全球新坐標,加大國際航空、中歐班列、鐵路水路出海通道建設力度,打造通達全球、輻射強力、方式多樣的絲綢之路網,構筑海陸空立體統籌、東西雙向開放新格局。

(一)拓展空中絲綢之路。打造服務全球國際貿易的航空貨運大通道,以盧森堡、芝加哥、安克雷奇等機場為重點,加快建設鄭歐、鄭美等航空貨運快線。完善覆蓋全球的貨運航線網絡,強化與全球主要貨運樞紐的航線高效通達,加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歐美、亞太等地區定期貨運航線,加強與海外貨運樞紐的中轉與聯運協作。加強航空貨運運力建設,深化“鄭州—盧森堡”雙樞紐戰略實施,持續增加鄭州至盧森堡貨運航班,謀劃構建中亞、東歐及美洲等航空“雙樞紐”。完善國際客運航線網絡,以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國家首都和經濟中心城市為重點,構建廣通達、高頻次的航線網絡,爭取開辟連接歐美主要城市的洲際航線。到2035年,鄭州機場形成5條以上通達全球主要地區的空中貨運大通道,國際及地區航線通達80個以上城市。

(二)強化陸上絲綢之路。按照鐵路“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班列組織方式,打造以鄭州全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為核心,以洛陽、南陽、商丘、新鄉、安陽等城市為多極的全省中歐班列樞紐節點體系,強化各樞紐節點間聯動發展。完善中歐班列四大通道格局,形成東連亞太的鐵公海多式聯運通道,西達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的亞歐通道,南至廣西憑祥的東盟通道,北經二連浩特、滿洲里的蒙俄通道。拓展中歐班列國際運行線,利用中歐班列西2通道、西3通道增加至西亞、南歐等國家的新路徑,利用空鐵、海鐵多式聯運擴大中歐班列對亞太地區的服務覆蓋,探索利用泛亞鐵路擴大對中南半島的服務覆蓋。完善海外分撥集疏中心和分撥基地,以阿拉木圖、扎門烏德等樞紐輻射亞洲,以漢堡、慕尼黑、列日等樞紐輻射歐洲。力爭到2035年,全省中歐班列國際運行線路數量翻一番,中歐班列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5萬標箱。

(三)完善海上絲綢之路。優化鐵路出海通道格局,全省形成以鄭州、洛陽為核心區,以南陽、信陽為豫南聯動發展區,以安陽、濮陽為豫北聯動發展區的“三區六港”格局,進一步發展核心區與青島、連云港、日照、上海、寧波、太倉等海港的鐵海聯運,拓展與南通、鹽城、廈門、北部灣等沿海主要港口的合作,適時開辟豫南聯動發展區至長三角沿海港口的鐵海聯運班列,加密豫北聯動發展區至華北沿海港口的鐵海聯運班列。強化內河出海通道,重點打造沙潁河、淮河、唐白河等3條內河出海主軸,加快周口、信陽、鄭州、南陽、漯河等5個出海始發港建設,強化出海始發港與沿海、沿江、沿淮港口合作。協調鐵路、水路出海通道建設時序和標準,強化與海港、江港的運營管理合作,建立上下游多方位合作協調聯動的發展機制。

五、構建聯動全國的九州通豫網

建設全國新支點,加快運輸機場、高速鐵路、普速鐵路、高速公路、內河水運建設,構建通達全國、高效快速、綠色集約的九州通豫網,拓展對外輻射聯動發展新空間。

(一)打造一樞多支的現代化機場群。構建覆蓋廣泛、功能完善、協同互補、運行高效的現代化中原機場群,高標準建設“四型機場”。打造鄭州國際航空樞紐,適時啟動鄭州第二機場規劃研究,提升洛陽、南陽、安陽等重要支線機場區域航空服務功能,完善其他支線機場布局。到2035年,全省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0個以上,形成以鄭州國際航空樞紐為核心,洛陽、南陽、安陽三大重要支線機場為支撐,信陽、商丘、平頂山、周口、潢川、三門峽等其他支線機場為節點的“1+3+N”民用運輸機場布局。

(二)完善四通八達的高速與普速鐵路網。高速鐵路。貫通呼南、京港(臺)等國家高鐵主通道,完善綜合運輸通道高鐵客運功能,強化與長三角、成渝、關中平原、山東半島等城市群便捷聯系。優化區域性高速鐵路布局,實現中原城市群更高水平的互聯互通。積極推進新型軌道交通方式建設,遠景規劃研究至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高速磁懸浮鐵路。到2035年,建成“五縱五橫”的現代化高速鐵路網,營業里程達到3500公里,實現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四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雙高鐵通道連通,與周邊省份省會城市2小時高鐵通達。

6.jpg

普速鐵路。聚焦貨運服務能力強化和國土開發帶動,構建覆蓋廣泛、內聯外通的普速鐵路網。規劃三洋鐵路,構筑陸橋通道分流線路,強化鐵路出海功能。規劃濮陽至潢川鐵路,帶動沿線地區糧食等大宗商品外銷外運。規劃洛陽至西峽國土開發性鐵路,促進伏牛山旅游資源聯動開發。到2035年,建成“六縱六橫”普速鐵路網,營業里程達到5000公里。

7.jpg

(三)建設多向互聯的高速公路網。以密切聯通其他城市群為主線,按照“拓展省際出口、提升通道能力、完善路網覆蓋、強化樞紐功能”基本思路,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智慧的高速公路網。加密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推動京港澳、連霍、寧洛等高速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和分流路線建設,優化鄭州都市圈、大別山、太行山、伏牛山等重點區域高速公路網結構,加強機場、港口等交通樞紐的集疏運高速公路建設。到2035年,建成“16縱16橫6聯”的高速公路網,總里程達到13800公里,省際出口達到68個,平均間距縮短至39公里。

8.jpg

(四)建設通江達海的水運基礎設施。內河航道。按照“通江達海、河海聯運、干支聯動、交旅融合”總體規劃思路,強化沙潁河、淮河、沱澮河、唐白河等高等級航道建設,延伸拓展水運服務,高標準打造黃河、大運河河南段和庫湖區等旅游航道。到2035年,規劃構建“一縱三橫九支+其他航道”的總體航道布局,總里程3200公里。

9.jpg

內河港口。打造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量能匹配的港口體系,圍繞港口貨運功能,規劃周口港、信陽港2個主要港口,規劃鄭州、洛陽、南陽、商丘、平頂山、許昌、漯河、駐馬店港等8個服務水陸物資集散轉運的地區性重要港口。依托黃河、大運河河南段適宜河段和庫湖區航道,在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三門峽、濟源等地規劃建設客運碼頭。到2035年,形成“2+8”分層次港口布局,港口吞吐量達到3億噸(含集裝箱150萬標箱以上)。

六、構建覆蓋全域的中原暢行網

打造中原新格局,加強城際和市域(郊)鐵路、普通干線公路、農村公路、通用機場、郵政快遞建設,形成覆蓋廣泛、功能完備、便捷多樣的中原暢行網,促進基礎交通服務普惠化、品質化。

(一)打造軌道上的中原城市群。城際和市域(郊)鐵路。以支撐中原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優化城鎮和產業空間布局為目標,構建布局合理、銜接順暢、安全高效的中原城市群城際鐵路網。按照“強心、聚軸、融合”的發展理念,以鄭州都市圈為重點,完善全省市域(郊)鐵路網布局。加強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與機場、高鐵站等重要交通樞紐銜接,充分利用普速鐵路、高速鐵路富余能力提供城際列車服務。到2035年,形成“四縱四橫”城際鐵路網和“三主兩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網,營業里程達到1500公里。

10.jpg

城市軌道交通。充發揮大、中運量公共交通在城市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強化與高鐵、城際、市域(郊)鐵路等其他軌道交通方式的銜接。重點推進鄭州都市圈和洛陽、南陽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啟動城市軌道規劃建設。

(二)完善廣覆深達的普通公路網。普通干線公路。以存量優化提升為重點,推動主要交通運輸走廊內普通干線公路提級改造,延伸貫通省、市際通道,優化普通干線公路與城鎮空間布局關系,加強對重要產業經濟走廊沿線節點及交通樞紐的銜接覆蓋,構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覆蓋廣泛、銜接順暢的普通干線公路網。到2035年,普通干線公路總里程達到3.05萬公里。

農村公路。以“補齊發展短板,促進城鄉互聯互通,推動提檔升級”為主線,完善農村骨干路網,促進農村公路聯網成片,建設鄉村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打造便捷舒適、安全可靠、智慧高效、優質多樣的“四好農村路”。到2035年,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8萬公里。

(三)建設各具特色的通用機場群。以保障國家、我省戰略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生產建設、航空消費、公共服務等需求為目標,綜合考慮各地發展實際及空域條件,構建層次分明、規模適當、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通用機場體系。積極拓展運輸機場的通用航空保障服務功能,加快完善通用航空配套設施,促進運輸航空與通航短途運輸服務一體銜接。到2035年,全省通用機場及兼顧通用航空服務功能的運輸機場總數達到55個左右,形成“一主五副六群”通用機場體系,實現通用航空服務輻射所有縣級行政單元。

11.jpg


(四)建設普惠高效的郵政快遞網。郵政快遞樞紐體系。共建武漢(鄂州)—鄭州—長沙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集群,打造洛陽、漯河2個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和商丘、南陽、信陽、新鄉—鶴壁—安陽4個區域性郵政快遞樞紐,完善省內其他地方性郵政快遞樞紐和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布局。到2035年,形成“1+2+4+N”郵政快遞樞紐體系。

郵政快遞寄遞網絡。以鄭州、洛陽雙城為引領,形成空中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2條國際寄遞通道。以鄭州、漯河、洛陽、南陽、商丘、信陽、安陽7個樞紐城市為中心,形成聯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以及天山北坡城市群6個方向的寄遞通道。到2035年,形成國際“雙城雙路”、省際“七城六向”寄遞通道和省內市縣鎮村高效寄遞網絡。

七、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

(一)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統籌綜合交通通道規劃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各類空間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強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協調。強化“米+井+人”綜合運輸通道內多種運輸方式規劃建設協同,實現多種運輸方式深度融合。加強“一帶三屏三廊多點”生態保護區域內鐵路、公路等線性基礎設施的線位統籌和斷面空間整合。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推動新改建綜合客運樞紐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加強鄭州、洛陽、南陽等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內軌道交通與綜合客運樞紐換乘銜接。加快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建設,完善轉運、口岸、保稅、郵政快遞等功能,推動周口、信陽等港口疏港鐵路、疏港公路等集疏運體系建設。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開放共享的原則,統籌樞紐發展空間、用地功能和開發時序。

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推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在鄭州都市圈探索構建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加強干線公路與城市道路高效銜接,優化進出城道路網絡和城市外圍貨運通道布局,推動規劃建設統籌和管理協同,減少對城市的分割和干擾。強化城際干線運輸與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推進城市公交網絡與鐵路站、公路客運站、機場一體銜接,打通城市內外交通運輸服務鏈條。

(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融合發展。推進基礎設施、裝備、標準、信息與管理的有機銜接,加強河南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協調運營與服務、城市綜合交通協同管控等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技術研發應用,推廣中歐班列(鄭州)公鐵聯運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陸空聯運等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經驗,打造以全鏈條快速化為導向的便捷運輸服務網。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加強與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協同建設,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強化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加大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研發支持力度,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強化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在主要交通運輸通道沿線布設加氫站,服務支撐鄭汴洛濮“氫能走廊”建設,加快實施高速公路服務區綠色出行續航工程,實現充換電基礎設施全覆蓋,加快客運樞紐、公交場站智能充電樁及碼頭岸電設施建設,適應新能源發展要求。


(三)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融入全國重點區域交通運輸統籌發展大局。推動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提升中部地區與全國主要城市群互聯互通能力。統籌好黃河流域“一字型、幾字型”主骨架內生態保護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打造多方式、立體化的鄭州—洛陽—西安綜合交通走廊,服務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優化陸橋通道、寧洛通道和滬陜通道交通資源配置,服務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建設。


推進中原城市群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城際鐵路網,強化主要城市間高速公路直連直通能力,完善跨黃河通道布局,基本實現城市群內部2小時交通圈。促進城市群內部機場群、港口群、國際陸港群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分工協作、合作共贏,加強周口、信陽、南陽等港口與沿江沿海港口合作,協同武漢、長沙共建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集群。研究布局綜合性通用機場,探索城市群城市直升機短途運輸服務。建立健全中原城市群5省交通運輸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推進都市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推動鄭州都市圈內市域鐵路與城際快速通道建設,加強軌道交通一體化銜接和高快道路銜接,打造都市圈1小時交通圈。加快推動都市圈內各城市建設公交優先示范城市,加強慢行交通建設,有序發展共享交通,提高都市圈綠色交通分擔率。


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加快推動鄉村交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城鄉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全面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加快推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探索全域公交新格局。推動城鄉物流一體化發展,構建縣域農村物流服務“一張網”,建成“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體系。


(四)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業融合發展。推動在鄭州機場、洛陽機場、南陽新機場、信陽機場及鄭州南站、漯河西站等交通場站建設郵件快件處理中心,在鄭州機場、鄭州南站試點推動郵件快件集中安檢、集中上機(車)。發展航空快遞、高鐵快遞,推動中歐班列國際運郵班列常態化開行,依托“卡車航班”、空鐵聯運等模式推動郵件快件多式聯運。推動建設集客運、貨運、郵政、快遞于一體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


推進交通與現代物流業融合發展。加快鄭州、洛陽、南陽、商丘、安陽、信陽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完善物流樞紐應急、冷鏈、快遞分揀處理、電子商務等功能區建設,加強縣、鄉、村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在鄭州、洛陽、南陽、商丘等鐵路樞紐發展高鐵快運,以鄭州空港型物流樞紐建設為重點加快航空物流發展。支持鄭州、洛陽、南陽、商丘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參與全球供應鏈服務中心建設。


推進交通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圍繞河南“一帶一核三山五區”文化旅游發展格局,按照“專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環境友好型”要求,建設黃河、大別山、太行山、伏牛山旅游公路,打造一批交旅融合型服務區,推進豫中、豫南、豫西南等通用機場群低空旅游發展,形成“快進慢游深體驗”的旅游交通網,支撐“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旅游品牌建設。


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一核四區、四帶牽引、五型支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樞紐經濟融合互促發展總體布局。創新綜合交通樞紐與產業、城市的融合發展模式,依托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打造臨空經濟發展樣板,依托周口、信陽等港口打造臨港產業集群。支持鄭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拓展各類軌道車輛產品生產、維修保養業務,加快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推動交通運輸與生產制造、流通環節資源整合,提供與制造企業實時生產無縫銜接的“JIT”配送及庫存管理服務,支撐精準生產、規?;ㄖ菩枰?。加大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力度。


八、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安全發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米+井+人”綜合運輸通道內多方式、多路徑建設,提升交通網絡系統韌性和安全性。健全糧食、煤炭等戰略物資運輸保障體系。加強公路應急救援、水上搜救打撈能力建設,完善交通安全監管體系和搜尋救助系統。積極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交通運輸企業安全文化陣地建設和示范活動,支持焦作建設“中原地區交通運輸安全警示教育基地”。


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安全水平。強化跨黃河通道、山區等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安全風險防控,建立健全農村公路安全隱患動態排查治理制度,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提升工程。推廣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新建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提升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和使用壽命。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落實,創新安全管理模式。


完善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多方式協同、多主體參與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組織開展各領域、各層級應急預案修訂和常態化、實戰化應急演練工作。拓展河南國家區域性公路應急救援中心功能,科學規劃布局應急救援基地、消防救援站等,加強重要通道應急裝備、應急通信、物資儲運、防災防疫、環境污染應急處置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設施快速修復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推進建立“兩客一危一貨一面”“兩路一水一建”等重點領域安全風險監測和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多部門跨區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二)推進智慧發展。提升智慧發展水平。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管理。充分運用北斗導航、衛星通信、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智能道路、智能航運、自動化碼頭、數字管網、智能倉儲和分揀等行業應用。加強智能化載運工具和關鍵專用裝備研發,推進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等載運工具和設施的場景化應用。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交通強國專項試點建設,打造省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加強與一流科技企業戰略合作,推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既有設施智能化。綜合利用視頻、路側設備等數據資源,實現公路路網管理智能化。加強全省航道、港口、庫區、船閘航運樞紐、渡口等全要素監測設施建設,推動船岸協同、自動化碼頭和堆場發展。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建設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加快出行信息服務等平臺建設。推進ETC、移動支付和人臉識別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綜合創新應用。


(三)推進綠色發展和人文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空間協調,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Z大限度避讓耕地。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進綠色鐵路、綠色公路、綠色港航、綠色機場、城市綠道等建設。應用節水、節材施工工藝,加強老舊設施更新利用,積極推動廢舊路面材料、鋼材、建筑垃圾等循環利用,促進郵件快件包裝綠色化、減量化發展和可循環利用。加快全省運輸結構調整,推進內河港口集疏運鐵路、物流園區及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大宗及中長距離公路貨運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推動實現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車輛全部電動化、新能源化和清潔化。持續推進綠色交通城市建設,大力發展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在內的公共交通系統,優化慢行交通出行環境,推進城市交通擁堵綜合治理。


加強交通運輸人文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功能配置和運輸服務標準規范體系,滿足不同群體出行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完善無障礙裝備設備,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化程度和服務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滿足老齡化社會交通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運輸服務人性化、精細化水平。開展交通文明宣傳教育,提高交通參與者法治文明意識,推動構建文明出行新風尚。


(四)提升治理能力。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建立健全公鐵水空統籌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體系,切實加強對全省綜合交通發展的統籌協調。推進綜合交通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體化,完善交通運輸與國土空間開發、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協商機制,合理保障、預控交通發展空間資源。加快完善地方性標準體系,加強不同運輸方式標準統籌協調,爭取將我省部分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加強交通運輸法治建設。堅持法治引領,完善交通運輸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建立健全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監管有力、服務優質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建立健全普法工作機制,落實普法工作職責,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法治與交通運輸生產各環節有機融合。以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完善交通運輸行業信用體系和標準體系,深入推進河南“信用交通省”創建,構建綜合交通運輸新型治理機制。


加強交通運輸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推進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團隊和新型智庫建設。支持鄭州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及省內重點科研生產型單位對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打造素質優良的交通運輸人才隊伍。


12.jpg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推進河南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加強交通行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激勵干部擔當作為,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本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二)加強組織協調。按照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統籌協調推進交通高質量發展全局性工作。各級交通運輸部門要加強與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重點抓好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落實。注重加強省際協調和對接,加強在跨省項目路線、建設標準、建設時序等方面的銜接,協同推進項目實施,力爭實現同步建設。

(三)加強資源支撐。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支持,將交通基礎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進行統籌考慮,加強重要通道、重大設施和重大項目的空間預控,規劃戰略性空間儲備用地,切實保障建設用地需求。強化規劃、建設過程中的用地控制,突出立體、集約、節約思維,提高交通設施用地復合程度,盤活閑置交通用地資源,完善公共交通引導土地開發相關政策。

(四)加強資金保障。建立健全與交通運輸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資金保障制度,明確省以下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創新投融資政策,健全與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探索以市場化方式設立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產業基金。構建效益增長與風險防控并重的投融資機制,切實防范化解債務風險。探索土地收益補償支持政策,推動交通項目與旅游、產業等經營性項目一體化開發。對于長期收益穩定的建設項目,探索通過適宜金融產品進行融資,擴大項目資金來源。

(五)加強實施管理。加強規劃協調和銜接,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加強交通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有關規劃、戰略的銜接。加強各地、各類型交通運輸規劃編制與本規劃的銜接,確保在主要目標、發展方向、總體布局、重大政策等方面協調一致。加強規劃實施跟蹤,完善交通運輸統計監測體系,及時把握交通運輸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調整優化,增強指導性、操作性和時效性。

本文網址:http://www.gothichack.com/news/1144.html

關鍵詞:

Z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在線客服
分享 一鍵分享
老子午夜精品888无码不卡